文化與觀光課程走出教室 半日導覽成功

結合所學並實際應用,87位「文化與觀光」課程同學17日化身在地觀光大使,實際帶領跨校國際學生參訪三峽老街。走出課堂實際上街導覽,同學們難掩緊張,但也享受異文化交流之樂,肯定學習收穫滿滿。許多第一次遊覽三峽的國際學生也很興奮,推崇三峽的美食和藍染藝術都很特別。

語言中心連續開設「文化與觀光」特色課程,除了教導文化與觀光專業英語表達,更結合在地文化籌辦半日遊導覽活動,吸引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友校踴躍參與,統計約有80位來自臺北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和臺灣海洋大學的國際學生參與,平均每位修課同學都得操演一對一導覽能力,而語言表達之外,更要從中學習與不同背景、個性的國際學生建立友誼。

法律三黃郁翔肯定,如果不是因為課堂要求,自己平常不太有機會接觸外國朋友,也沒有實際開口說英文的機會。除了英文溝通練習,因為自己分配到的隊友多是印尼同學,更讓他體會到文化差異的衝擊。「我跟他們說滷肉飯很好吃,沒想到同學竟然直接反應『不喜歡』!」雖然當下覺得不好意思,卻也從中學習尊重文化差異的必要。

企管三劉洧慈也覺得,這次活動極富挑戰性,不光只要和不同國家的學生交流,還要帶他們實地參訪並介紹傳統文化,還好遇到的學生很熱情,過程沒有太大困難,非常好玩。

由課程同學們設計的三峽文化半日遊,內容涵蓋老街巡禮、祖師廟參訪和藍染實作體驗,多數國際同學們都對「藍染」念念不忘,覺得新鮮又有趣。

來自印尼的北醫同學Sri Susanty比較,「藍染」和自己家鄉的傳統工藝「Batik」很像,認為這些傳統與生活結合的技藝應該好好保存,並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同樣來自印尼的Ninik Yunitri也讚賞,藍染活動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只是製作過程可能會弄髒衣服,提醒將來製作前要穿深色衣服才好。

藍染之外,國際學生對老街文化和祖師廟建築同樣印象深刻。出身加勒比海、目前在海大求學的白新嵐(Solange Blanco)就說,祖師廟的石柱上隱藏很多動物,讓他覺得很新奇;而正在海大水產養殖系攻讀博士班的阮福榮則對祖師廟中的擲筊驚訝不已,讓他大開眼界。

從斐濟來臺,目前就讀海大的Leone ligalevu喜歡老街的「炸花枝」,而走訪老街更讓他想起許多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和服飾,開心透過半日遊活動認識臺北大學同學,並能在輕鬆遊覽過程中相互交流,還有機會與臺灣同學們分享斐濟點滴。

來自印度的海大同學Vikram Paul肯定透過活動,讓他在認識三峽之外,還能認識臺灣新朋友。可惜剛好碰上大雨,大家只能在迴廊中行走,希望下次選個天氣好的日子再訪三峽,再來品嘗美味的金牛角特產。

經過半學期課堂和現場探勘演練,再到親自上陣導覽,修課同學們都同意「從做中學」更扎實。通訊二李宗翰表示,雖然自己行前已經做了一些功課,但面對穆斯林同學想要找地方祈禱,還是讓他愣了一下,導覽過程中遇到國際生想增加喝茶行程,都考驗自己的臨場反應。

企管二趙子絜與張祐睿則提到,因為等待藍染上色的過程漫長,自己只得盡力與國際學生聊天,雖然一開始覺得困難,但想到能和新朋友一起期待創作出爐又很興奮,很開心能有機會和國際學生一起認識三峽。

語言中心表示,「文化與觀光」課程開設多年,經過教室內到教室外分階段演練,確實協助學生增強語文技能,更從實務中強化未來持續精進的動力,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創新教學方式,鼓勵更多同學都能學有所用。